集币生智
栏目:币卡方圆 时间:2005年1月7日9:19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与集币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那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一天,当父亲下班回家路经一大片即将被拆除的破旧房屋时,拾到了几枚锈迹斑斑的铜钱。他边走边用手帕使劲擦拭,到家后就随手递给了我。这是几枚清末、民初的大铜钱,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我哪儿见过这稀罕东西呀!心里那高兴劲就甭提了。从此,我便对集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乃至一发不可收。 

    由于那时我还是个学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但集币的强烈诱惑和初入这片天地的执著热情,促使我想尽办法去“积累资金”。父母平时给我的零用钱自己能省就省,过年过节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也如数积攒下来。然后,我便利用节假日骑车出去转悠,购买指导集币的各种专业书籍和自己喜欢的钱币。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钱币市场远不及现在这么繁荣,仅在一些旧货市场里有几家经营钱币的零散摊位,它们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每当我满载而归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可以说集币给我插上了获取更多知识的翅膀。有人说“玩物”会“丧志”,但我却认为“集币”会“生智”。 

    记得刚集币时,有一次得到两枚古钱,一枚为“宽永通宝”,另一枚为“常平通宝”。我查遍家中所有书籍,也没有查到“宽永”和“常平”这两个年号。但求知的欲望并没有使我轻易放弃,而是写信求教于《中国钱币》杂志的专家。不久我便收到了专家的回信,得知“宽永”是日本古钱,而“常平”则是朝鲜古钱,难怪我在中国的历史书籍中查不到这两个年号呢! 

    通过这件事,我逐渐认识到要集币更要集“识”。对真正的集币爱好者来讲,收集一定数量的藏品固然是重要的,但更要深知:自己绝不能仅仅是一名采购员和保管员,集币的真谛不在于物,而在于识。有“币”欠“识”,集藏之乐也会大为逊色。因此,必须深入到每枚币的里面,去了解它们所处的时代环境,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相关资料,了解每枚币所讲述的知识和故事。总之,要尽量做到能够将每枚币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搞清楚。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我在参加工作以后,由于自己有了收入,因此不仅在购买集币的专业书籍、杂志的同时,还购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书籍。如《辞海》、《世界国旗国徽手册》以及中外货币发行史、中外名胜介绍、世界动植物介绍等方面的工具书。不仅如此,我还订阅了多种国内专业报刊杂志,还经常参观各种钱币展览和博览会,向行家里手请教。所有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知识、提高了集币与集识的水平,还充分享受到了集币给我带来的极大乐趣。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周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