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秋时节话中秋节纪念银币 |
|
栏目:币卡方圆 时间:2004年9月28日20:56
|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随着月亮一天圆似一天,一天亮似一天,农历8月15日,中国人迎来了一个美好的节日--中秋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仅从一首首中国古代诗词的杰作中我们便可体会到中秋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中秋月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中秋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这一天,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日子,是人们感恩大自然,庆祝丰收的日子,是文人雅士吟诗作画的日子,是游子思念故乡的日子。中国的中秋,中秋的月亮,积淀了几千年的生死契阔阴晴圆缺,寄托了华夏儿女无限的美好情感。
在追求与国际接轨成为一种潮流的当今世界,规则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民族文化如何在这一融合的潮流中保持自己的特征,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为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担负起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人民银行自1981年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发行初期便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系列纪念币的发行,2001年起,在这一系列中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中国民俗系列纪念币,相继发行了中国民俗(中秋节)纪念银币、中国民俗(端午节)纪念银币、中国民俗(春节)金银纪念币和中国民俗(元宵节)金银纪念币。该系列纪念币以中秋节纪念银币打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秋节深受人民的喜爱。
中秋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寄托美好情愫的中秋节纪念币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手法,为中国人奉上了一枚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纪念银币正面图案为广寒宫,美术师将广寒宫的建筑精雕细刻在微凸的球面上,在设计、雕刻过程中,又通过明暗色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广寒宫的结构、材质、立体感与纵深感,给人以晶莹剔透、精妙绝伦的感觉。轻盈飘渺的云纹缠绕其间,整个画面表现了一幅明月高悬碧空的中秋胜景,抒发了一种中国式的审美意境。背面图案为花好月圆图,画面表现中国人最喜爱的三种花:牡丹、月季和菊花,一轮明月高悬其上。花卉雕刻立体感强,花瓣自然生动,花叶错落有致,显得栩栩如生。而三朵花的处理又各有不同:牡丹花瓣采用了亮面向霜面渐变过渡的方法,仿佛中国画中的晕染手法,有效地增强了花瓣的立体感,使整朵花活了起来;菊花的花瓣则采用了喷砂后用镜面线色轮廓的处理方法,犹如中国画中的白描手法,使花朵轮廓清晰、形象准确;而月季花瓣经喷吵后再微微做亮,很好地交层层叠叠包裹着的花瓣还原出来;所有的花叶都采用喷砂后再用镜面线将轮廓和叶筋勾勒出来,做到了经绿叶护红花的效果,又给人以精致的感觉。三朵花做到了既有区别又统一,浑然一体。画面正上方的圆月,采用隐形雕刻技术:粗看仅有圆月,通过变换角度可观察到“卧兔”和“奔兔”两个图案,左右连续不断交替观察则兔子仿佛动了起来。
纪念币以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通过精雕细刻表现了关于中秋节的美好传说和人们赋予中秋节的美好情感,将中国传统文化浓缩于小小方寸之间,为展现民俗,传承文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
来源:中国金币网 作者:中国金币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