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喜事临门“喜钱” |
|
栏目:币卡方圆 时间:2003年11月1日0:55
|
“喜钱”是中国传统花钱“福、禄、寿、喜”钱中的一类吉祥钱,古时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生活中要有“四多”,即“多福”、“多爵禄”、“多寿”、“多喜”,吉利品钱上的吉祥语大多数是围绕“福禄寿喜”之意而言,“福钱”、“禄钱”、“寿钱”笔者在以前的拙文中已作过阐述,“喜”指喜事,所以在吉祥图案中往往以人和物寓意,或以物的谐音寓意。
“喜钱”中的吉祥图案常见的是“喜鹊”和“喜蛛”。因喜鹊俗称报喜鸟,民间流传有“喜鹊叫,喜事到”的谚语,象征喜事临门。又因有一种体细长、色暗褐的长足蜘蛛,人们称为喜蛛,认为见到喜蛛就是见喜。所以,在吉利钱的图案中,铸梧桐(谐音同)喜鹊为“同喜”,铸竹梅喜鹊为“竹梅双喜”,铸一豹一喜鹊为“报喜”,铸二喜鹊在钱(谐音前)穿(即钱眼)旁为“喜在眼前”,铸梅(谐音眉)花梢上落一喜鹊为“喜上眉梢”,铸一獾(谐音欢)在
下,一喜鹊飞翔在上为“欢天喜地”,铸一人物眼前上方一下垂喜蛛为“喜在眼前”、“眼前见喜”、“喜从天降”。另外铸横竖都成喜笑颜开的四童子,称“四喜人”,铸二童子笑颜相对,称“喜相逢”。同时,福禄寿喜图案在吉利品中经常穿插使用,均可用寓意去找出吉祥语,如钱上铸蝙蝠、鹿、桃(或寿星)、喜鹊作图案,就代表“福、禄、寿、喜”等。
喜钱在我国古代,用得最多的是在婚礼撒帐钱。撒帐是我国很通行的一种纳喜婚俗,起源较早。一般认为,唐宋以后就有些婚仪。据宋代洪迈《泉志》记载,唐代景龙年间,唐中宗嫁女,曾特铸“裙帐钱”,此钱呈梅花形,重六铢,上有文曰“长命守富贵”。后世的撒帐钱刻文还有“如鱼似水”、“夫妻偕老”、“弄璋添喜”、“五男二女”、“福寿延年”等字样。到了宋代,撒帐习俗更普遍。《东京梦华录》:“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此风俗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当今新婚夫妇进门时抛撒五色花纸的习俗当由此而来,不过已经没有了原来“打煞驱邪”的迷信色彩,而转化为祝吉的意义了。喜钱也由古代的抛撒改为娘家送新娘的“压箱”喜钱。
春节民间的压岁钱也是喜钱的一种,压岁钱,亦称“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等。除夕,吃年夜饭后,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并以线穿编铜钱成串,挂于小儿胸前,谓能压邪驱鬼,故称。全国大多数地区,包括与汉民族杂居的一些少数民族,都盛行此俗。清代《燕京岁时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除夕给压岁钱之俗,自汉魏六朝起即已流行。据王黹甫《寅和博古图录》: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故称“压岁钱”。今民间仍流行此俗,然多代之以纸币或镍币,改用红纸包钱,置小孩衣兜内,镇邪之意已所留无几,多供儿女买糖果或文具之用。
丧俗纳喜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风俗,其目的是冀望死者保佑生者。用钱作镇墓之用也是丧俗纳喜的一种,在宋代就已盛行。当时俗信,凡定穴结椁先取吉利先兆,往往用吉利文字的钱文,一般平民百姓都选现成流通的北宋“太平通宝”铜钱,取意“太平”。而富贵人家或用金银特铸非流通钱,有记年号或不记年号之分。除“太平通宝”外,用作镇墓的钱尚有“永昌福宝”银钱,意即“子孙永昌,福地之宝”(明代);“福宁万寿”金钱,据《咸淳临安志》载:“福宁”为宋高宗寝殿,以后历帝皆御福宁殿,此钱初为“宫钱”,即皇帝赐与大臣特铸之钱,后被殉葬用作镇墓;“大康六年”银钱;“隆兴通宝”金钱,“隆兴”为南宋孝宗年号,以上均系纪年镇墓钱。传世又有“庆元元宝”阴文银钱,系手工雕刻,“庆元”为南宋宁宗年号。当今,有些地方厚葬之风又起,有的农村丧葬为讨吉利仍觅历朝“太平”、“顺治”钱,以致古钱商店这号古钱销路甚佳,可见余风难绝。
尚喜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我们衷心祝愿:撒向人间都是喜!
|
|
来源:石狮日报 作者:宋志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