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与集藏的大对抗
栏目:每日新闻 时间:2004年12月1日18:33
  一年一度的新邮预订工作,到本周日,已经接近终场的尾声。虽然前期发行方故弄玄虚,“明确”规定“只办理个人预订”,“严格”限定预订数量,但集邮者依旧不买帐。从各地反馈的信息看,今年预订数较之上一年,且有相当大的降幅。不少偏远城市的集邮公司,甚至出现门可罗雀的清淡场面。 

  邮票发行与集藏,已经发展成为一场对抗战,它消耗的是双方的体力,考验的是双方的意志。往长里说,这场无声的较量自1992年开始发行方实施扩容开始,已经延续了一个生肖轮回。算短一些,从1997年“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大抽血始,到现在也已整整过去了七年。回过头看,这场发行与反发行对抗战,跨世纪,跨千年,旷日持久,波澜壮阔,但处处都透着秋风肃杀的悲凉。 

  邮票发行与集藏之间的对抗,首先是新邮滥发与抵制滥发新邮的对抗。发行方与集藏方,本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平等双方。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发行方从邮票选题、邮票设计到邮票发行,包括一年一度的佳邮评选,都是以协商姿态,与集邮者相互探讨。但到90年代初,发行方一反常态,视集邮者为单一经济利益渠道,扩大新邮发行量到5000万以上(“癸酉鸡”更高达2.50625亿)。这些年扩容政策虽有所修正,但新推出的“版式二”,实际还是明减暗增的把戏。作为弱势群体的集藏方,只有以守为攻,步步退缩,甚至挥泪而去。从局部看,发行方眉飞色舞以胜利而告终,但结果,10年之后,他们又不得不以大面积销毁库存邮票,向集藏方做出让步。 

  邮票发行与集藏之间的对抗,实质是市场资金的掠夺与反掠夺。古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说透了,就是对“取”财大环境的打造。放水养鱼,关键在“放”在“养”,如果省略了这个过程,那就是浸占性地掠夺了。用“掠夺”这个贬义词形容发行方所为,严格地说,一点也不为过,1997年的“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面值只有50元,加上一个外包装,价格就上升到了100元,而集邮协会会员专供邮册,只是外包装多了个“硬”字,售价又上抬了20元。尽管前期发行方坦然承认“市场在重压之下崩盘了”,但仍未能就外包装卖高价之事,向集邮者做一个明确交待。2000万的外包装,掠夺数远远在邮票本身的10亿以上!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集邮者反资金掠夺的抵抗,只能依三十六计之首的“走为上”,拱着双拳离开。 

  邮票发行与集藏之间的对抗,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新邮价格在市场一步步向后败退。从表面看,2004是邮票政策年,不仅相关政策落实到位,还破天荒对库存邮票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一次的销毁。按理市场对此应该有积极响应,但非常遗憾,即便发行方如此媚眼不断,集邮者依旧心冷如冰。2004年全年发行的5款小型(全)张,只有“八仙过海”高于面值30%,“孔雀”、“邓小平”在面值基础上,分别下跌6.66%和25%。“桃花坞”(面值4.40元,售6元)、“祖国边陲”(面值9.60,售12元)相对售价,下跌10%和29.16%。5款小型(全)张总面值(售价)36元,市场价累计31.80元,总体跌幅达到11.66%。2004年新邮尚且如此,前些年高面值设置的邮票和小型张,就更可想而知了。新邮价格的原因很多,如市场庄家壮士断臂,如集邮公司违规放货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集邮者不买帐。一个失去买方的市场,它还能有生命的活力吗? 

  邮票发行与集藏之间的对抗,通过京沪邮市平台反映,人气低迷,成交清淡,场面十分难看。但正是经过长时间的对抗,集藏方的力量逐渐显现出来,而发行方的大让步,明显是这场对抗大光明的结局。作为市场,最期待的,是集藏方能从胜利中找回自信,从而共同携手,再创邮票市场的辉煌。
来源:信息早报 作者:张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