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唐代钱币的六大变革 |
|
栏目:币卡知识 时间:2007年8月26日21:45
|
在华夏币史3000多年进程中,唐朝钱法与铸币的形成曾发生深刻变化,从618年开国至907年灭亡,铸行了建中通宝等七种方孔圆钱,可以755年“安史之乱”为界,盛唐137年有三大变革,之后也有三大变革,它们的作用与影响究竟怎样?可先从钱文说起。
我国铸币出现文字可上溯到西周的空首布,至战国末年一直为古朴的大篆体。前221年秦统一币制后至唐武德三年(620年),其钱文多数为见方的小篆体,自621年唐给事中大书法家欧阳询以工整的隶书入开元通宝钱后,隶书则成为唐至宋500年间大多数钱文书体的主流,此为变革一。而开新朝之元通行宝货的开元通宝钱的诞生,形成了钱文二字加通宝的铸币体系,这一钱文固定格式,为后世1300年大多数四字钱文定式,如大宋通宝、大元通宝(篆文)、大明通宝等,此为变革二。而象征着“天圆地方,天地一统”的秦半两可称中国方孔圆钱之鼻祖,但是,唐以前的方孔圆钱大小轻重不一,各朝钱币衡制一直沿承周朝两 铢 制。即半两为一 或十二铢,一铢为十 。而且铢两衡制有大有小轻重不等。以距唐最近的隋朝五铢为例:1000枚隋五铢重5000铢即13.34斤,隋一斤等于上古三斤,换算过来即5000铢重约4.5斤,每枚隋五铢重6分9厘余。唐开元通宝钱1000枚重6.4斤,10枚为一两,1枚重一钱,大小轻重合宜,行制俊美,携带方便。由此,唐朝币制形成了新的系统,开后世两以下十进位衡法之始,下至清朝基本相沿不变,此为变革三。
八年安史战乱后,使转衰的唐朝急需恢复经济;藩镇割据与兼并又使均田变私田,租庸调法换成两税法,政府为转嫁危机,变本加厉搜刮民财,商贾见机渔利,活动频繁。由于战争不断,粮草兵马和南北物资调配皆需加速流通与运转,故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间的商贸往来十分活跃。“求珠驾沧海, 采玉上荆(荆山)衡(衡山)”、“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可谓当时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邸店发展了,柜坊和飞钱出现了。
邸店是专供客商存货、交易和居住的地方,早在南朝就已出现,到中唐以后邸店多了起来,长安商贾用三万钱在西市买地建房20间,号称窦家店,每日招客获利数千;大商人王布于东市开邸店日进斗金。定州富商何明远把邸店设在驿站边,供客商作旅店兼商店之用。由于商往频繁,交易数额大且不方便,遂邸店转变为许多存钱的柜坊,专替人收支现钱。如扬州富翁张志的妻兄远道而来,张志给他一顶席帽说“你日后用钱,以此为信物,到扬州北邸药店,可支取一千万钱”。后来果真兑现。由邸店变柜坊到私家钱币兑换,刺激了商贾和市场。《新唐书·食货志》卷54载“德宗贞元至宪宗元和年间,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飞钱即“便换”,是汇票的雏形,唐朝出现汇兑制标志我国货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中一次重大突破,此乃变革四。
安史叛军私铸“得一元宝”、“顺天元宝”,战后,唐代宗受其影响于大历年间首铸大历元宝,创元宝入钱之首。加之通宝始于唐开元,泉宝始于唐乾封,重宝始于唐乾元,玄宝始于唐咸通。五大宝类钱文的形成,使半两、五铢等仅以衡制单位定名的钱文体系,从此退出华夏币史舞台,这是唐朝货币流通领域意识形态上出现多元化认识的开端,为后世以宝为固定版式,随之产生一系列钱文体系奠定基础。此为变革五。
845年唐武宗为抵制钱重物轻和盗铸恶钱之风,增加财政税收,令全国废减各宗教,将其铜像钟磬炉等销毁,置钱坊设官炉鼓铸会昌开元与朝廷京钱并用,此举自三国直百五铢背为(即蜀益州犍为郡)钱之后,首次以州级钱局身份铸制背文纪地钱(即背昌、洛等23种会昌开元),虽铸制粗糙,但扭转了恶势,此为变革六。
唐朝钱币六大变革,堪称华夏币史重大转折期,虽有弱点存在,但其主流是进步的,不但给后人留下极其丰厚的遗产,而且给当时社会的经济带来转机。
|
|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刘 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