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回顾集邮实寄首日封业务创办20年 |
|
栏目:集邮资料 时间:2005年7月7日20:14
|
20世纪70年代,原邮票发行局恢复对外营业,从此改变了国内集邮者买不到纪特邮票的状况,集邮业务也从此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中国邮票总公司领导从各地调查得知,当时各种邮品种类繁多,惟独缺实寄封业务,广大邮人强烈要求邮票总公司立即开办首日实寄封业务。中国邮票总公司经局务会办公会决定,责成笔者负责筹办实寄封业务,填补总公司集邮业务的空白。
笔者1983年成立了筹备组,聘请了老邮政专家当参谋。首先通过报刊广告介绍总公司开办首日实寄封业务的预订手续和收藏价值,同时加紧从人员配备、账目建立以及印制相关单据等进行开办准备。1984年正式对外营业,虽然万事开头难,但所幸集邮者们对实寄封都非常喜爱,每天都有大量汇款单、来函,最多一天收到贺信80多封。业务刚一创办就有2000多订户,筹备组人人喜出望外。总公司领导每周都亲自收集订户反映,写成简报发各科室传阅,坚定了职工做好此项业务的信心。
首日实寄封业务开办后,收订面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后又发展到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继而又拓展到国际范围,如美、英、法、日、新加坡、斯里兰卡等国。营业后,本着为集邮者服务、对集邮者负责的宗旨,不断改进收订、发行水平,订户数量逐年递增,由1984年的2000户发展到1999年的23000户。不少名人、学者专家也坚持订购,如:全国文联主席、文化部原副部长、“志愿军战歌”词曲作者周巍峙同志以及工人作曲家夏宝森、著名书法家杨再春、故宫博物院陈曼华、鲁迅纪念馆的学者王世家等,他们都是常年老订户。
1985年后,我们增加了计算机打印封,提高了工作效率,后由原来两台计算机发展到八台计算机,增加了订户。结款方式由原来的冲账多退少补结算,改为一次收款包干,不结算、不退不补。简化了手续,加快了发寄首日实寄封的速度,缩短了交寄时限。1994年,应广大订户对书法艺术欣赏的要求,又恢复了部分手写封,当时手写封订户数与机印封各占一半。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时,我们推出了56个民族的首日封,时间紧、数量大,参加书写首日封者达30人之多。
实寄封能受到广大集邮者的青睐,主要得益于它的收藏和欣赏价值。实寄封是集邮领域里派生出的一个品种,是一订多得的集邮珍品,它是集票、戳、封为一体的综合集邮艺术品,在邮品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从封面可欣赏到精美的邮票和图案设计,又可从邮戳中得知本套邮票的精确发行日期。实寄封也是国家的一个窗口,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等的概况。实寄封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年代越久越珍贵。通过欣赏实寄封上的名人字画、美术作品,还能提高集邮者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从英国1860年发行首枚黑便士邮票起,20年后实寄封应运而生,而且经久不衰,说明实寄封有很强的生命力。
实寄封业务开办以来,很多订户把它视为珍品和“传家宝”收藏,有的来函表示,要让子孙继承并连续预订;有些国际订户也对首日实寄封精美的票戳设计很感兴趣。通过集封,加强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从中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国内广大邮迷则通过集封,沟通了集邮信息,以邮会友,促进了集邮事业的更大发展。为了跟上时代发展,如今实寄封业务扩大了函购范围,还增加了邮资片和PFTN系列(如教育封、外交封、体育封、航天封等)。为了感谢订户的支持,每到年底,中国集邮总公司会寄给订户一份纪念品,还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对发行中出现的折损污染、日戳有月牙形和马蹄形的,与邮局协商解决。实寄封业务由于加强了管理,严密了制度,深受订户赞赏。
实寄封业务至今已开办20余年,订户都希望这棵集邮园地的大树根深叶茂,开出更鲜艳的花朵!
|
|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徐建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