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奥运邮票怎么出 |
|
栏目:每日新闻 时间:2004年7月6日17:41
|
随着雅典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北京奥运会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因此我国奥运会邮票的发行也引起大家的特别关心。
北京奥运邮票怎么出?可能各人有各人的观点,不过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过头来看看以往的奥运会主办国是怎么发的。据统计,截至悉尼奥运会,已有16个奥运会主办国家发行了20届奥运会邮票,邮票枚数已达402枚。在1896年至1956年间,当时的主办国发行枚数都较少,一般不超过10枚(希腊14枚)。可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起,发行枚数大大增加,没有少于20枚的。东京奥运会25枚、墨西哥城奥运会40枚、蒙特利尔奥运会35枚、巴塞罗那奥运会41枚;到莫斯科奥运会达创纪录的73枚。自1960年起,主办国发行邮票时,就采取分组发行的办法,增加了邮票发行的枚数。像第28届雅典奥运会,至今已经发行了10组45枚,估计还有三四组,邮票枚数大约不下60枚吧。因此,我国发行北京奥运会纪念邮票,在应发行多少枚才合适这一点上,应该是很宽松的。笔者以为,在50至60枚的范围内是可取的。
北京奥运会纪念邮票应反映那些内容呢?笔者以为根据以往各主办国发行邮票情况和我国的
具体情况,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
申办方面可以考虑发行一组。我国自1993年起开始申办奥运会,直至2001年7月13日宣告成功。这中间我们做了不少有意义的事,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镜头。比如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的镜头;比如百万民众彻夜在天安门广场狂欢,小孩骑在父亲头上双手高举“北京赢了”号外的镜头;比如维尔布鲁根一行在北京居民区和小区居民交谈的镜头;比如北京申办报告在国际奥委会递交的镜头……。
我国历史上和奥林匹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情结方面可以考虑出一组。1904年“新青年”杂志第一次提出“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委会”;1932年刘长春等第一次参加奥运会;1952年新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上;1984年我国在射击项目上获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何振梁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上……
北京是第29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又是我国的首都;它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美丽的风光;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把它宣传好。虽然北京的不少景点都上过邮票,但带有“五环”标记和“北京奥运会徽”的邮票是不一样的。比如天安门、故宫、八达岭、颐和园……且这些景点可以完全采用新的视角;当然我们不能忘了青岛的风光,它也是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地。这一方面也应该发行一组。
举办一届新的奥运会,任何城市都会新建运动场馆,有的成了一届奥运会的象征,北京奥运的运动场馆也应发行一组。不少奥运会主办国发行的邮票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北京这次将新建场馆15个,改扩建场馆11个,建临时场馆4个。国家奥体中心(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相继问世,国家体育馆、北京射击馆、老山自行车馆、国家曲棍球场、国家网球中心等将相继动工建设。这些场馆不但新颖,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也将是北京奥运会后留下的奥运遗产的一部分。
当然,奥运会邮票的主要内容还应是比赛项目。现在的奥运会比赛有好几十个大项、几百个小项,选择发行哪些项目邮票,这是颇费思量的。笔者以为莫斯科奥运会的办法可以借鉴,即以大项分组发行。比如田径、游泳是奥运会上的大项,每项都有四十多块金牌的设置,可以单独各设一组发行。水上项目还有跳水、花样游泳、皮艇、划艇、帆船、帆板可以考虑出一至二组。球类项目在奥运会比赛中是影响较大的项目,也应考虑分组发行。大球中足、篮、排、手球等可合在一起发一组;小球中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球、曲棍球球、棒球、垒球等可出一组。摔跤、柔道、举重、拳击等重竞技发一组。射击、射箭、击剑、马术等也应出一组。每组的枚数可以不等,这样便于安排和选择项目。
也许这些项目邮票以往的主办国都发行过,而设计的灵魂就是要创新,怎么办呢?笔者以为,可以在选择项目的设立和项目的动作上找突破口。比如田径,有些项目是新设立不久的,如女子的撑高跳、三级跳、链球等,很少有邮票表现过,且我国在这些项目上或过去或现在都有一定水平。比如跳水,双人跳水项目是新设立不久的,以往奥运邮票没出现过,我国又是优势项目。类似的情况还有像女子举重、女子曲棍球、羽毛球、垒球等。有些项目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足、篮、排、跳高、跨栏等,那就要在动作、角度等方面考虑,推出新颖的画面,以取得好的效果。
火炬接力,也是奥运会邮票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不少主办国都发行过这一题材邮票,北京当时在申办时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案,即进行全球传递,并要传过世界最高锋——珠穆朗玛峰,这是奥运历史上的创举,应在邮票上有所表现。要表现火炬在全球传递,恐怕在邮票上有困难,比较好的也是比较容易的办法是采用小型张,并且这也是受集邮者欢迎的品种。
至于邮票发行的数量安排、面值的设置、设计的手法等,本文不加论述,权作引玉之砖,求同好指正。
|
|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李祥华 |
|